中国探险家有哪些人-中国探险家有哪些人物名字

在90年代,有一位徒步探险家非常有名,他被称为 “当代徐霞客” “中国的托马斯”、 “用脚丈量祖国大地的人” , 他就是上海人 余纯顺。

那时候没有网络,人们都是通过广播、报纸及杂志等媒体知道了这个人,知道他是中国第一位徒步探险家,从88年7月开始孤身徒步旅行,用八年时间走过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曾17次渡过黄河,11次穿越长江,总行程四万多公里,发表游记40多万字,拍摄照片1万余张,沿途做了150多场演讲,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穿越中尼公路、青藏、川藏、滇藏、新藏公路全程,也完成了人类首次征服 “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 的壮举。

这里插几句,余纯顺的演讲题目叫: 壮心献给父母之邦 。这似乎有点解释不通。 “壮心” 指的是什么?难道徒步旅行、探险就叫壮心吗?而且“壮心”一词显得不伦不类,什么是 壮心 ?壮志凌云?壮志未酬还是壮志雄心?至于“献给父母之邦”,拿什么献给?“父母之邦”指的是国家吗?就凭徒步走来走去就是为祖国作贡献了吗?

余纯顺 生于1951年,童年不幸,虽然是大城市上海人,依旧是缺衣少食,家中人口多,经常吃不饱。余纯顺有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但糟糕的是,他们家有遗传性精神病史,母亲、姐姐与二弟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来也都是于这种病。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那个饿殍遍地的大饥荒年代,作为家中的老大,在父亲余金山被下放后,小小年纪的余纯顺就被迫挑起家庭的重担,既要照顾患病的妈妈、姐姐,又要照顾幼小的弟弟,生活很苦,还不能耽误功课。所以,童年、少年时期的余纯顺,活得又累又苦闷,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人生的未来在何处,该往哪个方向走。

1967年,余纯顺16岁时,因饥饿难耐盗窃学校里的东西被强制劳改10年,那10年他是在安徽军天湖农场度过的。但因祸得福,劳改的10年,对余纯顺的影响很大。在那个特殊时期,农场里有很多右派,他们可都是有学问的人,很多都是各行各业的人才,在他们的影响下,余纯顺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也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回归正常,余纯顺也回到上海,顶替父亲进入了上海成套电器设备厂,当了一名工人,生活似乎步入了正轨。此时的余纯顺,已经27岁了,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与厂里的一名女工恋爱、结婚,假如不出意外,他的人生之路就此定局——结婚、生子、照料家庭,和千千万万个市民一样,生活平静,波澜不惊,然后平安地度过余生。

然而,余纯顺不甘心就这样默默无闻、碌碌无为、按部就班地过下去,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先后拿到了初中、高中毕业证,后又取得了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文凭。但收之桑榆失之东隅,余纯顺虽然在学业上取得了成绩,但因疏于照顾家庭,与妻子感情破裂,最终二人协议离婚。

到了此时,生活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努力了这么多年,好像还是在原地踏步,他依然还是一无所有。余纯顺迷茫了,不知道余生该何去何从。也就是在这时候,余纯顺从广播、电视、杂志上了解了徐霞客,他决定去旅行,徒步走遍全中国,他要活得与众不同,活得有意义。因没有家庭牵挂,余纯顺下定决心,说走就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于是,在1988年的盛夏,余纯顺从家乡上海出发,开始了孤身徒步全中国的壮举。前来为他送行的,只有两人——父亲余金山和三弟余纯民。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这一决定虽然遭到母亲的反对,但父亲却全力支持他,甚至要和他一起走。

就此,直到1996年,余纯顺用八年的时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克服千难万险,造成了59个探险目标,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居住地,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乌苏里江到青藏高原,从漠河到红其拉甫,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总行程达到了8万4千里,与阿根廷人 托马斯 的9万里已经相差不远。

可以肯定地讲,余纯顺选对了这条路,这是条迅速“ 出名 ”的捷径!在八、九十年代,徒步探险还很新奇,之前没人做过,所以余纯顺一炮而红,加上各种媒体的助力,他很快就出名了,走到哪儿都受到欢迎。人们都把他当英雄看待,赞誉、景仰、羡慕,政府机构、各种组织、企事业单位都给予赞助,他的演讲座无虚席,人们都对他报以崇敬的心情。各种头衔也是如约而至,什么探险家、旅行家、中国的托马斯等,他也收获了所谓的爱情,有好几个女友,自古美女爱英雄,这也没错。北京的尚昌平、宁夏的芬陀莲子、新疆的徐金玉等,都是他的女友。这些对于渴望出名、出人头地的余纯顺来说,不啻于一场及时雨、顺风船。

然而这一切都在1996年6月12日那天划上了句号。

从1996年开始,余纯顺计划孤身徒步穿越中国四大无人区——罗布泊、阿尔金、可可西里和羌塘。这个计划在当时是前卫的,也是非常冒险的。在这之前,没人尝试过这项难度很大的活动,更谈不上成功。正因为如此,渴望更进一步的余纯顺,决心率先完成这个壮举。他首先选择了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的 罗布泊 无人区。于是,余纯顺的命运就此注定了。更要命的是,他选择在恐怖的六月份进入罗布泊,如此说来,他想不都难。

说实话,余纯顺之前取得的成功,或者说是成绩,虽然有一定难度,但远不能与穿越无人区相提并论。那都是有路、有人烟的,他是傍着公路走,寻着建筑物、山河等参照物走。而无人区极度荒凉,没有人烟,罗布泊又寸草不生,都是荒漠,举目四望,都是厚厚的盐碱壳,连只鸟儿都看不到,天地间一片昏**,在这里分不清方向,看不到一颗树或草,更没有路标,如果不携带导航设备,进去了就很难走出来。

罗布泊 是中国四大无人区之首,面积虽然不是最大,但极度的荒凉,不光寸草不生,连个动物都很难见到。罗布泊在70年代之前,是个咸水湖,古时候叫“西海”,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曾路过这里,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古楼兰国,就位于罗布泊西北角处,新中国核试验场地也选在这里,就是因为它荒凉。至今,罗布泊腹地中还遗留下来成片的部队遗弃的厂房。

当然,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和危险还是在于罗布泊夏季的干旱炎热,这儿离“热都”吐鲁番不远,就是一个干涸的湖盆。在六月,罗布泊气温高达50 以上,地表温度更是能轻松攀升至70 ,煎熟鸡蛋很容易。而且,六月的罗布泊经常刮起沙尘暴,遮天蔽日,浩瀚无垠,令人迷路。概括起来,罗布泊就是三个字: 荒、干、热 !

所以,当地有 “六月不入罗布泊” 一说。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玩的,这是经验之谈,是用很多人的性命换来的。“天不见飞鸟,地不长寸草”的罗布泊每年被大风吹出来的无名干尸数不胜数,这些人都是不自量力,盲目自信,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贸然闯进罗布泊,结果都魂归沙漠,变成了干尸。1980年6月17日,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生物学家彭加木,就是在罗布泊中找水而神秘失踪的,至今都没有找到他的遗体。

站在罗布泊腹地,极目远眺,都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壳,呈现出单调的灰褐色,盐碱壳下是一尺厚的青灰色土层,土层之下就是白色的盐块。头顶着炎炎烈日,脚下是炙烤的大地,让人感到毛发欲裂,焦躁不安。连余纯顺自己也说:“这个地方,只能用来放。”

当然,罗布泊也不是断然不能进入,但一定要在10月份,这是罗布泊一年中的最佳进入时间。12年后,也就是2008年10月,雷殿生就用时31天,成功横穿了罗布泊。

然后,当上海电视台新闻纪录片摄制组找到余纯顺,打算为他制作一部“徒步穿越罗布泊”的纪录片时,被巨大的虚荣心笼罩的余纯顺,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其实,拍纪录片没有问题,毕竟一行10人,还有两名资深向导——赵子允和彭戈侠。而且准备妥当,物资齐备,沙漠车、发电机、GPS、汽油、矿泉水、八宝粥、馕饼、蔬菜、牛肉干、西洋参、方便面、罐头、水果,甚至是药品、各种即食食品、油盐酱醋茶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新疆巴州党委宣传部、巴州 旅游 局、保险公司以及各种 社会 组织,都对此次穿越极为重视,尽可能地提供所有帮助,提供充足的补给。巴州人寿保险公司还为余纯顺免费提供100万元的人身保险。

6月6日正式出发前,由宣传部主导、各单位参与,在楼兰宾馆五楼大厅为余纯顺举行践行兼新闻发布会,蒙古族姑娘载歌载舞,献上马酒,领导先后讲话,余纯顺胸带大红花,像个打仗归来的民族英雄,从不饮酒的他,来者不拒,连干了好几碗白酒,满脸通红。面对此情此景,余纯顺豪情万丈,慷慨陈词,无外乎豪言壮志,讲些励志、自信的话,要打破“六月不过罗布泊”的神话。悲剧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种子,后面的遇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纪录片拍完,余纯顺提出要单独再走一遍时,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但也有一两个人支持他。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到了这个节骨眼上,不容余纯顺再反悔了!所谓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什么都准备好了,岂能打退堂鼓呢!当然,余纯顺也可以不这样,但他的名誉、信誉将受到巨大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他太渴望成功了,假如能成功穿越罗布泊,那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从此名垂千古,名利地位都随之而来,英雄的桂冠会一直戴在他头上。为名为利为女人,余纯顺都得拼一拼。

当然,他还是对自己有信心的,毕竟走了八年了,也历经过诸多磨炼,再者说,他已经事先走过了一遍,沿途埋好了给养,两个宿营点也事先选定,各种补给齐备,况且他既不是横穿,也不是纵贯,只是稍微深入到湖心处就折返,虽说全程107公里,但真正的难点也就是从土银到湖心的那一段路,最多不超过50公里,从转弯的那个 T字路口 右转西行后,很快就出了罗布泊核心,剩下的路程沿途都有醒目标志,可以沿着干涸的孔雀河走,难度很小,偶尔还能遇到人。

实际上,余纯顺的想法也没错,条件这么好,错过了这个村,就很难有下一个店了!如此绝好的机会,如果不试一试,定将遗憾终身。他自己都说:“这么好的机会,这么好的条件,如果穿越不成功,那就是天亡我也!”谁料一语成谶,一天后,他就将魂归荒漠。

中国的冒险人物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险家,他们的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今天看来,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经历更像一部系列剧(其中的一些,确实被拍成了**或电视):无论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是在干旱炎热的沙漠里,这6位无畏的探险家,勇敢地面对一切,最终发现了地球上那些原来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认为他们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有人与狮子搏斗,有人吞下老鼠……那么,如果有胆量的话,你也去探险吧! ……

庞斯·德·利昂:发现“阳光国度”

探险成果:发现佛罗里达

时 间:1513年 ……

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个尝到不老泉的人,将得到财富、名誉和再次年轻的机会。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传说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险家庞斯·德·利昂从南美洲启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岛和圣·萨瓦多岛,也没有找到。虽然庞斯没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为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并将它命名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罗里达)的欧洲人,他的确获得了财富和名誉。

马克·波罗:走进中国

探险成果: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时 间:始于1271年

在中世纪,当其他小伙伴还沉迷于弹子游戏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问他:要不要同他们一起骑马从意大利旅行到中国。现在,让我们看看真正不可思议的事吧:这个热爱冒险的17岁男孩,竟然毫不犹豫答应了!

马可说,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听到了神的召唤。但是,当他到达庞大而辉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时,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买东西的纸(币)、色彩艳丽的纹身,像神话中独角兽一样的犀牛…

马可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一本很受欢迎的书《马可·波罗游记》。后来,就是这本书唤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险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伦布。

佛迪南·麦哲伦:环球旅行

探险成果: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时 间:始于1519年

在佛迪南·麦哲伦的时代,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通过环球旅行来证明这个事实。于是,证明地球形状这件事,就成了麦哲伦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怕的暴风雨几乎使他的船队覆没。由于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队员们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饥。3年过去了,只有5艘船胜利到达终点,就是这些船带回了第一批环球航行的勇士们。

大卫·立文斯顿:“闯”入非洲

探险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时 间:1841年至1873年

对于苏格兰博士、传教士大卫·立文斯顿来说,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着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他曾与狮子搏斗并差点失去一条手臂;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并以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

他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路上失明了。5年后,新闻记者亨利·斯丹在一个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顿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立文斯顿博士,我想我做!”这句口号,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家。

罗伯特·皮尔瑞:到达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北极

时 间:1909年

罗伯特·皮尔瑞和他信赖的伙伴马瑟·汉森(另一个天才探险家),以及其他4名队员一起向北前进。前往北极的途中,他们铲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着极其寒冷的天气,遭遇过漫无边际的大雾——那大雾仿佛是整个北美大草原燃烧冒出的黑烟。

当他们最终到达北极时,衣衫破烂的皮尔瑞激动万分,他挥舞着妻子亲手缝制的美国国旗,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顶端。

罗德·阿蒙森:到达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南极

时 间:1911年

在向北极航行的途中,罗德·阿蒙森突然决定前往南极。因为他认为,比起考察已经被开发的土地,成为首先到达南极的人更“酷”。“我将在那里战胜你!”阿蒙森把这个消息传给了他的竞争者——正在前往南极途中的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着雪橇在冰雪覆盖的荒原上滑行。事实证明,这简直是绝妙的主意。因为,斯科特选择了小马做交通工具,结果糟透了,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后,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个星期到达南极。

你是涪X十四中十四班的吧?丁老师布置的作业吧?看在同学的面上,给分吧!

有哪些为科学探索而献身的人举出具体事例来

刘雨田,河南长葛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

刘雨田在童年时就有一个梦:走很多很多的路,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沿着长城旅行,而且是用自己的双脚。

我国著名的长城学家罗哲文生前在文章中写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的伟大奇迹……今后是否有人能全部走完,尚有待来者。”

1982年,《人民日报》上登载了一条消息:一名法国作家要从长城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中国的长城怎么能由外国人先走?”刘雨田的爱国之心被深深地刺痛了,那个童年的梦想也被这无法抗拒的力量唤醒了。走!!!经过周密的准备,1984年5月13日,刘雨田从嘉峪关出发了!两年来刘雨田穿越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北、辽宁等七个省区。在山海关的城头,刘雨田完成了徒步万里长城的壮举!

从此,刘雨田的脚就没再有歇下来。17年来,刘雨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奇迹。他走过长城、丝绸之路、黄土高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登过天山、昆仑山、珠穆朗玛峰、鄂尔多斯高原;考察了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藏东原始森林、黄金古道……

多年的野外生活,让刘雨田练就了极强的生存本领。一年四季,不论严寒酷暑,他都穿一件单衣单裤;零下40度,光脚走在冰川上;零上40度,在滚烫的沙漠上晒日光浴。这些怪异的举止,给刘雨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刘雨田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探险日记……为人类自然探险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

其他答案 郑和(1371年—1433年),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原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因排行老三,故小名三宝﹙或三保﹚(一说三宝为其穆斯林教名“三宝奴”简称)。他是明朝的内宫大太监,民间又常称他为三保太监。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他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回程到古里(印度的卡利卡特)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历史上教有名的探险家的故事

1、诺贝尔

1896年,诺贝尔本人得了心绞痛和心脏病,并且非常严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生建议他服用(当时试验证明有效,但没有理论支持)他不予理睬直到去世。

直到一百多年后三位获得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发现中的一氧化氮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信号分子,能够舒张血管从而有利于血液循环。

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益处,才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去世,终年63岁。

2、彭加木

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 彭加木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在湖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采集众多的矿物化石。

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但不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失踪了,国家先后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的寻找。

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却没有丝毫蛛丝马迹,人们终于知道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长眠罗布泊。

3、哥伦布

即使在这种艰难的逆境中,哥伦布依旧保持着乐观的情绪。为了找到一个能通过去到另一个大洋的海峡,他一个个海湾、一条条河流地探查,可是终未能如愿。

也许是因为从巴拿马附近的印第安人那里得知根本没有水道或海峡连通两大洋的缘故,哥伦布放弃了继续寻找通路的探索,又开始寻找起黄金来了。

可是船队的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开始是4月中旬,一只轻快帆船在沙洲上搁浅。接着,另一只船又被船蛆蛀漏,而且在如此的热带高温下,另两只船也都面临着虫蛀的危险。

在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哥伦布命令把船靠在一个避风的海滩上,全体船员勉强度日,因为乘这样的船想回到伊斯帕尼奥拉岛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之后,哥伦布也曾派过两个人划独木舟回圣多明各求援,可是他们却是一去无音讯。哥伦布关节炎发作卧床不起,耐不住苦苦等待的船员约有一半起来闹事。

1504年1月初,他们没经哥伦布允许擅自离开,想回到伊斯帕尼奥拉岛去。可是他们的独木舟又怎经得起海上的大风浪,不久就又都被狂风吹回到牙买加。

1504年6月29日,盼了1年多的船终于来到了这里,哥伦布和船员们回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里逃生的哥伦布带着自己的儿子、弟弟和其他22名成员乘一只租来的船回到了西班牙。

到达西班牙的日期是1504年11月。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与世长辞。直到他还一直认为自己到过的地方就是亚洲。

4、居里夫人

1934年6月,住进上萨瓦省桑塞罗谟疗养院。7月4日,以恶性贫血症(由镭引起)逝世于疗养院。托贝医生写下了这样的报告:“他所得的疾病是一种发展迅速、伴有发烧的继发性贫血。

骨髓没有造血反应,可能是因为长期积累的辐射量造成的伤害。”闻此噩耗,她最喜欢的一个学生乔治·福尼埃写到:“我们失去了一切。”蔡元培听后也十分悲痛。

1934年7月8日,他用法文致唁电以示悼念:“巴黎大学校长先生:惊悉居里夫人逝世,谨代表中央研究院致以悼忱!深感她的逝世是法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敬请代向其家属致意。蔡元培。”

7月6日,葬于巴黎梭镇居里墓穴。她的兄(约瑟夫·斯可罗多夫斯基)姊(布罗妮施拉娃·德卢斯卡)向墓穴洒上从波兰带来的泥土。

5、野口英世

野口英世是最先从据信因患梅毒而出现麻痹症状的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分离出梅毒病原体的科学家。完善了瓦色曼氏反应的技术和理论;改进了检验梅毒的瓦色曼式皮肤试验。

还培养出奥罗亚热的病原体;另设计出培养过去从未在试管中生长的微生物的方法,成功地培养了梅毒螺旋体;还研究过脊髓灰质炎、沙眼以及黄热病疫苗和抗血清。

野口英世不顾高龄,亲身到非洲考察“黄热病”,不幸感染此病,于1928年5 月21日去世。同年6月15日,其遗体运回美国纽约市北郊的一处墓地埋葬。

野口英世先生的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野口英世先生在日本受到了极高的尊重,许多日本人,特别是青少年。

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都有哪些?

阿蒙森、斯科特、哥伦 布、尧茂书、余纯顺、张骞、郑和、徐霞客等探险家的故事。

阿蒙森的南极探险

1911年10月9日,挪威人路尔德·阿蒙森一行5人分乘4架学撬向南极点进发,每架雪橇用13只特别耐寒的爱斯基摩狗拉着。他们在南极冰原行进时,保持30多千米每天的速度,以旺盛的精力战胜了高山、深谷、冰裂缝等艰难险阻,于1911年12月4日终于完成了向南极点的最后冲击,成为世界上最先到达南极点的人。

斯科特的南极探险

1911年11月2日,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从南极洲的麦克默多海湾向内陆进发。斯科特一行用摩托雪橇、西伯利亚矮种马和狗作为行军的动力。但摩托雪撬不久就坏掉了,西伯利亚矮种马难以适应南极严酷的环境,狗也冻得受不了。斯科特等人不得不自己拖着159千克重的雪橇在凹凸不平的冰原上奋力前进。在经过疲惫不堪的昌途跋涉后,斯科特等5人终于在1912年1月17日到达了梦寐以求的南极点。在返回的路上,由于极度的疲劳和难忍的寒冷,尤其是遇上了南极可怕的暴风雪,他们相继悲惨地去。斯科特后留下了重达16千克的地质标本和探险家的日记、照片等物品。

漂流长江第一人——尧茂书

在长江源头起伏险峻的通天河峡谷中,千万年来的寂静被一阵激越昂扬的四川号子打破了。从长江上游冲下一只红色橡皮船,船的两舷闪着五个金灿灿的大字——“龙的传人号”。一个身穿红色救生服的青年,手操双桨,严峻的目光注视着前面的激流,镇定自若地驾驽着橡皮船,在奔腾咆哮的江水中左突右奔,飞流直下。两岸峡谷的回声,呼应着高昂、苍劲的号子,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叶轻舟在孤行,而像是千舟竞发……

波激浪涌,历经沧桑的万里长江,在中华大地上奔流着四千万年了,它同古老的黄河一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乳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勇敢的子孙。人们感谢长江,人们敬畏长江,人们歌颂长江……然而,千百年来,从未有人敢斗胆直下漂过长江。长江是龙,是猛兽,它时疾时徐,洋洋洒洒6380千米;恶浪惊天,飞奔突泄,壮哉!危哉!难怪有人谈江色变。但是中华民族从来不乏降龙伏虎的英雄,且看江中那位青年,桨破飞浪,舟碾激流,竞从长江源头漂流下来了。

此乃何许人也,敢冒此天险?敢破万古纪录?

他的名字叫尧茂书。

尧茂书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茂书生长在长江边,自幼喜欢在激流中追波逐浪,对长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加深,他对长江的认识步步深化。他感到人们对长江了解的太少,他总想为长江做点什么……

1979年尧茂书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看到关于日本著名探险家植树直己只身探险北极和漂流亚马孙河的报道后,对这位探险家的那种冒险开拓的勇敢精神钦佩不已。就在这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漂流长江,探索长江!

尧茂书漂流长江的决心下定了。他马上投入到漂流的准备工作中:掌握有关长江各段的地质、水文、气候、风土人情的资料。他决定于1985年8月中旬到达长江源头,开始万里长江的 漂流探险。1985年6月12日10时,尧茂书穿过布满沼泽的草甸,越过雪峰山岗,在万里无人的高寒区进行五日五夜,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万里长江的源头。6月20日下午4点多钟,茂书将两边写着“龙的传人号”五个大字的橡皮船推下了水。第二天上午他们到达一个名叫桑地的峡谷。经过三天两夜的漂流,行程375千米,他们在23日中午到达了长江源头地区的第一个小村镇——沱沱河沿,完成了漂流计划的第一阶段。7月2日,尧茂书再次下水,独自一个向长江通天河段进行。7月6日,他在途中休息后,又划船前进。下午,继续漂流,他又设法闯过了烟障挂峡谷。7月7日晚,他宿在江中的一个小洲上。7月10日,他漂到七渡口。渡口以下便是通天河的下游了。江岸山峰并拢,江中峡谷险滩甚多,水势更大。茂书的漂流更加危险和艰难了。7月16日下午4时,茂书终于闯过了通天河,胜利完成了长江上段人迹罕至、气候极为恶劣的1187千米的航程,到达了青海省玉树州的直门达。7月23日上午10点47分,尧茂书告别了直门达,驶入了波涛汹涌的金沙江。这一天,尧茂书闯过了十几个激流峡谷险滩,晚上8时收船上岸,宿在一山崖上。临睡前,他写下最后一天的漂流日记。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7月24日,我们的漂流勇士尧茂书,在漂流金沙江上游的通珈峡时,因水流太急而翻船身亡。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第一位乘龙的英雄,中华民族又一位忠诚勇敢的儿子,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龙”的骄傲,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尧茂书离开我们去了,他在万里长江中找到了他的归宿。他就像万里长江冰川源头上最初融化的一滴春水,汇进千流百川,变为滚滚波涛,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不可阻挡之势,冲向大海,冲向世界……

1、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

1978年,在攀登了两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后,34岁的梅斯纳尔一个人,没有携带任何供氧设备成功登顶珠峰,写下了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一次。

而随后10年内,他征服了世界上所有14座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山峰。梅斯纳尔的自传中写道,“登顶世界上全部8000米级的山峰不值得我骄傲;我所有的成功都不值得我骄傲;值得我骄傲的只有一件事,我生存下来了。”

2、阎庚华

2000年3月2日,阎庚华在黑龙江电视台记者的陪同下再次从哈尔滨出发,迈向珠穆朗玛峰峰顶挑战,5月21日,阎庚华成功地独自登上珠峰。在下山途中不幸遇难。

3、王富洲

王富洲大学毕业后参加登山运动,曾成功登上列宁峰(海拔7134米)、慕士塔格山(海拔7546米),并于1960年从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是世界首位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同时也是中国首位登上珠峰的登山运动员。

4、埃德蒙·希拉里

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Percival Hillary,1919年7月20日一2008年1月11日),世界最著名的登山家之一。1919年生于新西兰奥克兰。自幼喜欢登山和探险活动,在中学时开始了登山探险的实践。

1953年5月29日,和同伴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一起,从珠穆朗玛峰南侧攀登,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巅。除了攀登珠峰以外,还登上了喜马拉雅山脉的所有11座山峰,全部在海拔6000米以上。在此之后的1958年,他完成了独自穿越南极的壮举。

这是他的又一次成功的冒险经历。在1975年,他曾沿着恒河溯源而上,踏上神圣之旅。此举为他在印度赢得了很高的声誉。20世纪90年代,他又完成了为联合国儿童署和联合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筹资的环球旅行。

5、丹增·诺尔盖

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1914-1986),夏尔巴人,尼泊尔探险家。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时30分,引导和陪伴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 (Edmund Hillary)克服千难万险,从珠穆朗玛南坡携手登上顶峰,完成了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的梦想,完成人类对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首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