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证,性所凭也-脑为元神之府是谁提出的观点

中医是如何认识大脑的?

答:脑为奇恒之腑。脑位于颠顶,为髓之海,外为头面,内为脑髓。《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归纳为脑在颅骨内,上至天灵盖,下至风府穴的脑腔之中,脑腔内充满脑髓,脑髓外包脑膜。

此与西医学脑的解剖相似。《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 指出了脑和脊髓的生长发育有赖于先天肾精的化生,以及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充和营养。

脑的生理功能:

①主宰生命活动;

②主精神意识;

③主感觉运动。

《本草纲目》曰:“脑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 总之,脑实则神全。

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隶属于五脏,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休戚相关,故脑之为病亦从脏腑论治,其关乎于肾又不独责于肾。

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疾病,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藏神的病变,而与其他四脏无关。对于脑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仅仅责之于肾,而与其他四脏无关。

2.人为什么会衰老

答:人之所以会衰老,中医对此现象的认识有四大观点。

(1)肾虚衰老说。

衰老因于肾虚,这是《黄帝内经》的观点。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从而认为导致衰老的根本原因在于肾的虚衰。肾虚分为肾阴虚、肾阳虚两大类。肾阴虚和肾阳虚都可导致衰老,而肾阳虚更易引起衰老。因为肾是先天之本,五脏之本,所以《黄帝内经》认为肾虚是导致衰老的主要根源。

(2)脏虚衰老说。

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功能衰退都易导致衰老。《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在40 岁以后,每隔十年将有一脏的脏气衰老,如50 岁肝始衰、60 岁心始衰、80 岁肺始衰等。除肾虚是引起人体衰老的主要根源外,脾虚是导致人体衰老的又一主要原因。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是气血虚的主要根源,所以保护脾胃也是抗衰老的一项重要措施。

(3)阴阳失调衰老说。

《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招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者,生杀之本始”),并认为阴阳是生命的根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所以阴阳平衡则 健康 长寿,阴阳失衡则生病衰老。

(4)气血虚衰老说。

中医学认为,气血充足则 健康 长寿,气血虚则生病、衰老。因为气血是精气神的根本,五脏六腑之源,气血虚衰必然导致五脏六腑功能衰减而出现衰老,所以中医十分注重气血的保养。

三千烦恼丝,一丝胜一丝什么意思

元阴、元阳”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阴阳二气,中医认为它们寄藏于肾。

“元阴、元阳”也叫:“真阴、真阳”“肾水、肾火”“坎中水火”等。

简单的说,元阳指元阴、元阳”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阴阳二气,中医认为它们寄藏于肾。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五脏之一。位于腰部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腰部是肾所处的关键部位,肾的功能状况常常通过腰部的变化及运动状况反映出来,比如腰部酸软或发凉、腰痛、腰间脊柱活动受限或变形等,都是肾出现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

中 医学对于肾的认识,内涵要比现代医学对于肾脏的认识更为广泛。认为肾在人体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包涵多种功能的脏器,是一个以肾为中心,与膀胱、骨、髓、 脑、头发、耳、前后二阴(生殖及大小便的排泄系统)等密切相关的功能系统,是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消化、内分泌代谢、智力、体能等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 重要脏器。

《内经》云女子二七十四岁“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十六岁“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当前主流观点认为这个“天癸”就是元阴,其实就是大脑分泌的特定的物质,还是属于元气范畴。根据现代医学知识,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去调节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又去调节生殖系统(卵巢和睾丸),使之分泌性激素并合成生殖细胞。官分泌性激素又会反向影响脑垂体和下丘脑。由此可见,雌性的卵巢生成的卵子(元阴);雄性的睾丸生成的精子(元阳),都是由大脑主宰。在大脑的主宰下,雌雄到了一定年龄,才会性成熟,才能够“阴阳交合而有子”。成年男女所生成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子)是在大脑元气的推动下,由官摄取脏腑之气化合而成。卵子虽然是元阴,同时包含着元阳和元气在内;精子虽然是元阳,同时包含着元阴和元气在内。元气不足的精子就是弱精;没有元气的精子就是精;元阴不足的精子,就是异形精子(阴成形)。元气不足的卵子,长不成;元阳不足的卵子排不出。病态的卵子和精子不能结合,就算结合也不能生出新生命,或者生出怪胎。由此可见,古人所谓的肾虚症状,诸如阳痿,遗精滑精,表现在官,其根在大脑,所用的补肾药物,主要是补脑。

大脑是元神之府,灵气之都,为什么又同时是清阳之会?因为阳就是体温,就是光明(眼睛明亮,思维明白,性格明朗)。性格、思维是大脑主宰的;眼睛的明亮,也是大脑主宰的,因为目系(眼神经)入脑,眼睛的血供也和大脑休戚相关。大脑供血不足,势必导致眼睛供血不足,出现视物昏花等眼睛衰退。《内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很多医生治疗视物昏花,用滋补肝肾方法,用杞菊地黄丸之类,这已经过时了,有几个人能够通过吃杞菊地黄丸治好?应该遵循《内经》理论,补充上气。大脑也主宰体温,大脑里面有一个体温调定点,根据身体需要来调节维持体温。大脑为“天”,心为君主之官,即“天子”,大脑如果比喻为太阳;心就是地球内部的热核。热核和太阳分别自内自外一起为地球表面生物提供热量,维持地球为一个暖球。

元阴元阳是产生阴和阳的根本,它们不以阴阳来表现,在肾则为肾上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属性变化;就如同为社会供电的原子能发电站,发电站相当于肾阴阳,而原子堆相当于元阴元阳,虽然它们不是以寒热来表现阴阳,但核材料棒和重水一起构成了产生电能转化寒热阴阳的根本。

小脑萎缩怎么治疗?

三千烦恼丝是指头上的头发。这是佛家的一个术语,佛家有云:三千烦恼丝,一丝胜一丝。尘世为一个人烦恼的起源,僧侣要明志向佛,舍弃尘缘,于是剃去头发表示出家,以示去除烦恼。

李白的《秋浦歌》充分刻画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而这三千丈的白发,就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虽说表现形式相对夸张,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头发与人体能量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绪的起伏不定的确容易增加头发变白的机率。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发为血之余”,脑为“元神之府”,主宰一切精神活动,“发为脑之华”。由此可见,头发与内在思绪背后的情绪能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剩余66%

更多

我们应该原谅日本在二战中的罪行吗?

2w人表态

不应该

应该

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不管任何人如何去解释,美化,掩盖都挡不住事实,这是血一样的事实,不管是俄罗斯的老兵他们怎么看待,反正我们更要始终理性的看待,对于日本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时刻警惕,敲响警钟,不能再让这一切重演,因为那种悲剧太残酷了,向曾经那些伟大的反法西斯战士致敬。

在对待二战这个问题上,德国的态度和日本可谓天壤之别,看看日本人,不仅不承认自己在二战中的侵略和犯下的滔天罪行,居然还把自己的罪行说成是为了反抗白人的殖民,把侵略行为说的如此大义凛然,日本的无耻可见一斑!

日本虽然有坏人,但也有好人

日本政府不愿意承认他们在二战中的罪行是因为希望他们的民族继续保持血性,随时卷土再来的血性,这对于一个国家的领导和发展来说是明智的,但对于其他国家就是灾难。 ?

原谅是上帝的事情,我们只负责送小日本去见上帝。

个别评论震惊了我的三观,有些狗竟然认为要原谅日本

要我们原谅,先承认错误!

我觉得不应该,但我点成了应该?

不原谅,尤其是现在日本领导拜鬼!

要我们原谅,先承认错误!

171条观点

老人四轮电动车,款式新,出货快,价格低!

精选推荐

广告

石学敏和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学术思想

小脑萎缩对患者的脑组织健康会产生炎症的影响,导致患者身体平衡能力失调、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或者言语不清等现象,因此要及时进行身体检查,可以选择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或者适当的身体锻炼等方式来改善病情,避免小脑萎缩越来越严重。

小脑萎缩是脊髓小脑失调症,由于病毒性感染、免疫缺陷等原因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小脑萎缩,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智力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或者日常护理来改善病情。日常生活中最好应该多读书看报、增加语言沟通能力,从而能够改善小脑萎缩,对于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下面就了解一下小脑萎缩的常见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方法:如果出现了相当萎缩,应该选择药物治疗来改善病情,茴拉西坦、都可喜等药品能够提高细胞的活力,从而能够改善小脑萎缩病症。另外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注意检查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避免引起小脑萎缩更加严重。

二、保持良好的饮食规律:如果出现了严重的脑萎缩等疾病可能会引起食欲不振或者头晕头痛等症状,所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安排,平时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能够缓解营养不良的症状。

三、适当的参加社区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适当参加社区活动,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能够促进大脑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能够改善脑萎缩和脑部营养不良的症状,对小脑萎缩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另外患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规律,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效果。

上面介绍了萎缩症的常见治疗方法,这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而且会对患者的脑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不重视合理的治疗,会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家人的幸福。所以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在医生的建议下,积极治疗治疗疾病,通过适当运动或者日常护理来缓解病情,控制病情的发展。

石 学 敏

石学敏,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在40余年的中医针灸学医疗、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建树颇多,为中医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治学严谨,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他曾荣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的“针灸学专家”、获天津市“七五”、“八五”、“九五”立功奖章及各种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9项,曾获何梁何利奖、求是科技成就奖及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等多项殊荣,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天津市政协常委等多项学术和社会要职,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医针灸学家。

(一)倡导辨证辨病相结合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很多疾病在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近年来现代医学也提出“个体化医疗”的观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是,单纯的“辨证施治”也存在其临床中的缺陷,临床重复性差,不利于总结,不利于传授,非常不利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

 中医证与症的不同。中医的证是指证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中医的症是指症状。因此,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施治”应该理解为辩病与辨症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石学敏院土根据此认识观点将“中风”、“音痱”、“面瘫”、“痴呆”、“郁证”、“胸痹”、“心悸”、“哮喘”、“痹证”、“痿证”、“胃脘痛”、“胁肋痛”、“腹胀”、“癃闭”、“淋证”、“不孕、不育”、“无脉证”等数十个中医病证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共同的临床症状,总结出疾病的基本病机,制定出规范性治疗主法,使同一病证中的不同证型,探讨出基本治疗原则及规范操作,结合辨证施治,加减用穴,临床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并为现代医学中的部分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针灸治疗开辟了一条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案。

(二)以“脑府”立论,创“调神”之法

 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广义之“神”,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因此,石学敏院士认为,祖国医学中的广义之“神”,应该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全部中枢神经系统。人体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运动、感觉、语言、内脏功能等一切生命活动均为“神”所主。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志,但是,诸多医家已经认识到“脑府”与“神”的关系。明代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元者,起始也。所以,石学敏院士认为,中医脏腑是系统功能的归纳,虽然,理论上论述为心主神志,但是脑为神始。因此,调神腧穴除心经、心包经之外大多在脑府周围。临床与基础研究也证实,上星、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等头部腧穴确实对大脑功能或脑组织供血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通过对中医理论中“神”与“脑府”的认识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扩展了“调神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比如:对于中风、音痱、郁证、痴呆、严重痛证、抽蓄、癃闭等证的“调神法”治疗收效甚佳。

(三)创立“醒脑开窍”针法,建立“石氏中风单元”

 中风病是世界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早在70年代末,石学敏院士就开始潜心研究中风病的中医病机规律和针刺治疗方法。他勇于探索,敢于对传统的中风病机观点提出置疑,在大量地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肝风挟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创新性认识,从而使中风的病机理论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这一新理论的指导下,他提出了“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的新治则,从而确立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的治疗体系,并在针刺手法上制定了明确的量学规范,改以往以取阳经穴为主,针刺缺乏明确量学规范的传统选穴原则及针刺方法,创立了“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他先后从脑血流、血液流变性、血脂代谢、脑电生理、脑组织化学、自由基损伤、脑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脑神经递质代谢、脑血管功能、形态及脑代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以至基因水平开展了深入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该针法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机制。由他主持完成的该项研究于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系针灸应用研究所获得的最高奖项,9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

 在治疗中风的实践中,他不断地总结和完善,逐渐建立起了以“醒脑开窍”针法为核心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该单元疗法的特点在于,贯彻个体化治疗方案,科学合理的将中药、针灸、西药、康复、心理、膳食等各种疗法有机地结合,充分整合各种疗法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使中风的治疗形成了一个以“醒脑开窍针法”为特色的程序化的科学的综合治疗体系,本成果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推广项目。

(四)确立‘手法量学”新概念,开辟研究新领域

 历代针刺手法在刺激量的计量方面概念模糊,缺乏规范量化操作。他在针刺治疗中风病的量化手法研究基础上总结了9种疾病的针刺量学规律,并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率先提出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首次确立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和内涵,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此外,他对最常用的捻转补泻手法,根据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补泻定义及规范操作,更新了“大拇指向前捻转为补,向后捻转为泻”的传统定义及操作。他主持完成的“针刺手法量学研究”成果获1986年度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五)重经筋发病、创经筋刺法

 “经筋发病”在临床上往往不被重视,临床多强调经络、脏腑发病。而临床很多疾病均可以隶属于“经筋发病”之内。比如:周围性面瘫、面肌痉挛、软组织损伤、肌肉萎缩、肌肉瘫痪等,这些疾病以经络脏腑辨证治疗,疗程长、疗效差。石学敏院士根据“燔针劫刺”的经筋病治疗理论,广泛应用围刺、透刺、排刺、阻力针法等刺法,临床疗效卓著,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

(六)擅刺络疗法、发刺络新旨

 “刺络法”是针灸学古老治法之一,石学敏院士对刺络法的真谛充分领会,并挖掘创新,广泛应用于临床。石学敏教授认为:刺络法的功效在于化瘀、逐邪、活血、通络。因此,应用中务求“血出邪尽,血气复行”。所以,刺络法控制出血量是治疗的关键。为此,设计了刺络后加用玻璃火罐,以负压取血,控制血量的方法,取名为“刺络拔罐法”。该方法应用于临床诸多疾病,量学概念明确,操作简便,屡试屡验,部分病种可以收到奏效。比如:支气管哮喘刺络后即可哮喘平息;严重疼痛刺络后可立即止痛;三叉神经痛、周围性面瘫、带状疱疹、痤疮、乳痈、体表炎症、深部静脉炎等均有非常理想的疗效。

(七)治疗痴呆、创立新法

 90年代初他开展了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研究,创立了“调神益智,平肝通络”针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经采用国际公认的DSM-Ⅳ诊断标准对12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其近期改善率为73.44%,恶化率为16.40%,无变化率为10.16%,明显优于常规中西药物疗法对照组(都可喜+灯盏花素片),随访一年针刺疗效稳定率达72.9%。1993年以来他应用在国内首次引进的日本京都大学自然快速老化小鼠SAMp/8品系(以脑老化痴呆为主要特征),开展了一系列针刺作用机制研究。从行为学、自由基损伤、脑细胞过度凋亡以及脑细胞活性基因转录及调控水平揭示了针刺的主要作用机制。他主持完成的两项阶段性成果分别获1995及1997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针刺对老化痴呆模型鼠SAMp/8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于95年通过天津市科委成果鉴定,包括日本老年病学家、老化鼠发现者、京都大学笹川昌则教授在内的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脑细胞活性基因转录及调控水平与脑老化关系研究,把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研究提高到基因水平。

(八)诠释古代医籍,归纳腧穴功效

 古代医籍由于古汉语的理解给后世医家遗留诸多的争议,近百年来,对古医籍研究的学者颇多,研究重点多放在文理的争议之中。石学敏院士对古医籍的研究则与众不同,强调重视医理,而不拘泥于文理。将古医籍中有争议的论点、词句、条款拿到临床中验证,分析其临床中真正的含义。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即归纳、整理了《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深入的临床研究,总结出:“是动病”多为实证、急;所生病多为里证、虚证的观点。探讨了十二经病候中“瞀”、“臂厥”、“骨厥”、“踝厥”、“阳厥”、“喘喝”等证候的概念。并逐一将十二经证候在临床中印证,归纳出每一证候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操作规范。在针灸治疗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为我们从临床实践中诠释古典医籍树立了典范。

 历代文献对腧穴主治只罗列病症而缺乏对穴位功效的概括。他根据历代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首次对14经脉的361个穴位的功效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理论体系。在腧穴研究的基础上对多种疑难病、危急重症的临床进行深入探讨,在假性延髓麻痹、病窦综合征、中枢性呼衰等疾病的针刺治疗及研究方面亦取得多项成果,曾获3项部市级科技奖。

 (九)防治并重,开发专药、保健品

 石学敏院士不仅在针灸学上颇有建树,也具有深厚的中医中药学功底,四十余年来他也潜心研究中医药,发展专病、专药。早在70年代他就开发出针洗1号(外用洗剂),对于软组织损伤、关节疼痛等病变具有非常好的疗效。针对中风病他先后研制出脑血栓丸、中风丸、软瘫丸、硬瘫丸、醒脑治瘫胶囊、化瘀通脉汤剂及注射液以及扶正口服液;益肾养肝口服液等十几种中药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2001年他主持研制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丹芪偏瘫胶囊”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应用中医药保健是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中医学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体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近年来他在中医药保健品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未,他根据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五行学说,即五脏五行的归属,五脏生理病理的特点,将有利于五脏保健的名贵中药萃取提纯,分别喷洒于各类中国名茶的叶面之上,制成袋装药茶,形成保健饮品“五行茶”,由于其采用独特的配方和先进的制作工艺,该产品在国外极受欢迎。他先后又研制了健脑带、益肾带等保健产品。

 (十)创建基地、发展学科

 石学敏院土主持创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临床科研医疗基地。70年代初他就致力于针灸临床科研基地建设,他提出“建立基地、培养队伍、多出成果”的学科发展方针,走出了一条以针灸科研带动医疗从而取得学术水平、学科队伍及社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发展之路。他率领的针灸学科共取得科研成果37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22项。目前针灸学科以有针灸专业人员138名,病床达600张,已成为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教委的重点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并在全国各省市开辟了28个“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为我国针灸学科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十一)探索针灸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他摸索出一套适合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既强调理论学习,更强调临床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完善适应针灸当代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外语能力培养,取得3项教学及软科学成果,获1993年国家教委及1997年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他作为天津第一位中医博导,已培养博士近30多名,均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及技术骨干。

(十二)开展国际交流,推动针灸走向世界

 他曾先后45次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访问,代表我院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11所大学及医院建立了长期科研、医疗合作关系。“石学敏针刺手法”系列教学录像带已译成英、日、德、法四种语言,发行到12个国家及地区。他作为大会主席,在我院主办了七届中国天津国际针灸临床学术会议,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